查看原文
其他

传奇“红墙摄影师”离世,她为开国元勋们留下了永恒而珍贵的历史瞬间

2017-11-28 致敬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当我为伟人寻找背景的时候,无意中伟人也成了我的背景。在他们的背景之下,我才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 侯 波


你或许不知道“侯波”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看过她拍的照片!尤其是这一幅堪称经典的作品《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2017年11月26日,侯波,这位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传奇离世,享年93岁。她是最著名的“红墙摄影师”,是被称为“红色世纪波”的女摄影家。


侯波肖像  (郝远征 摄)


侯波1924年9月17日出生,山西省夏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荣誉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


侯波于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就学于陕甘宁边区中学、延安大学高中、延安女子大学。


抗战胜利后,她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从事摄影工作,历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科长,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长、新华社摄影记者。


从1949年至1961年,侯波担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拍照任务,拍摄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开国大典、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全国人大会议、全国政协会议、各地视察、会见各国元首和友好人士、接见全国各界著名人士、访问城乡人民群众、主持党中央的重要会议等活动的大量照片。


毛泽东、徐肖冰、侯波合影(1949年  陈正清 摄)


在中南海工作12年,侯波用手中的照相机,真实记录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这一段重要的历史。


她的作品塑造了一代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拉近了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这些作品最终成为宝贵的历史影像档案,世代留传。


毛泽东、周恩来在第一届人代会上(1954年9月 侯波 摄)


侯波自1986年起与爱人徐肖冰,在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以及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举办“徐肖冰、侯波摄影作品展览”。


1989年出版了大型画册《路》,荣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首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首届国家图书奖。2002年荣获文化部造型艺术创作研究基金会颁发的首届造型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9年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1955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1955年 侯波摄)


侯波是幸运的,伴随着上世纪风起云涌的历史潮流,她被推向那样一个位置,留下4773幅作品。目前社会上对外公开的700多张毛泽东照片中,有400多张是侯波所拍摄的,占据半壁江山,可以说是世界上拍摄毛泽东最多的人。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真、陈毅、邓小平正在聚精会神看一本古书。(1960年 侯波摄)

  

开国元勋们工作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侯波凝固在一张张照片上。这些永恒而珍贵的历史瞬间,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姿态,讲述着历史的厚重。


陈云、邓小平畅游颐和园。(1952年 侯波摄)


侯波的每一张照片,都对应着一段历史,每一幅影像,背后必然拥有一段风起云涌的往事。


她以一名女性的细腻与一位革命者的情怀,将那些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下的领袖,还原为一个个充满热情与浪漫色彩的鲜活的个体。


毛泽东和韶山中学的师生们。(1959年  侯波 摄)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毛泽东和亚非拉青年在一起。(1959年 侯波摄)


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右起)毛泽东、宋庆龄、邓小平、彭德怀等和前苏联领导人布尔加宁(侯波 摄)


朱德、彭德怀相持不下,邓小平观战不语(1952年  侯波 摄)


宋庆龄、刘少奇、彭真在一起交谈(1953年  侯波 摄)


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1954年  侯波 摄)

周恩来游颐和园(侯波 摄)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在中南海紫光阁(1954年  侯波 摄)

毛泽东视察官厅水库(1954年  侯波 摄)


毛泽东向朱德授元帅军衔(1955年  侯波 摄)


毛泽东在安徽钢厂(1957年  侯波 摄)


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给中国留学生讲话(1957年  侯波 摄)


这张照片记录的,正是毛泽东在发表著名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演讲。


他在演讲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57年,毛泽东最后一次乘飞机出行。(1957年  侯波 摄)


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在农家门口与小孩逗趣(1958年  侯波 摄)


毛泽东在韶山老家(1959年  侯波 摄)


 周恩来在海南岛华侨农场托儿所(1960年  侯波 摄)


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新疆维吾尔族农民库尔班·吐鲁木。(1958年 侯波摄)


1954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西藏自治区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代表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图右)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图左)。(1954年 侯波摄)


1958年,毛泽东接见专业会议代表。(1958年 侯波摄)


1958年,毛泽东在河南。(1958年 侯波摄)


周恩来、邓颖超和郭沫若一家在颐和园。(1951年 侯波摄)


周恩来、邓颖超在中南海会见电影节的女演员,右起:王人美、黄宗英、岳慎、夏梦、周恩来、黎莉莉、邓颖超、舒绣文、白杨、吴茵、宣景琳、上官云珠、石联星、于兰、胡朋。(1957年 侯波摄)


毛泽东和陈毅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外宾。(1957年 侯波摄)


毛泽东和邓小平。(1959年 侯波摄)


朱德、叶剑英在中南海怀仁堂。(1953年 侯波摄)


刘少奇、王光美、彭德怀、浦安修在中南海散步。(1952年 侯波摄)


侯波曾多次说:“中国有许多优秀的摄影师,由于历史的偏爱,我才能成为这样一个幸运者。”她一生从来不张扬、不炫耀,永远保持平和低调。在生活上朴素节俭、平易近人,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遵嘱侯老的遗愿,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她的家人没有使用任何抢救药物和机械设备,顺其自然,安详离世。去世后不搞任何告别仪式,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保存骨灰。


老人的骨灰将和他亲爱的老伴一起,撒在家乡的运河中,与人民永远在一起。


向先生鞠躬致敬!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